这件事透露出允礼的理性与冷静,他对情感并不带有偏见,也不会轻易被色欲所惑。倘若他真心爱上一个人,必定会专一一生,不会三心二意。
甄嬛和允礼最动人的一幕,是允礼在寒冬冰雪中,忍受严寒,自己将身体冰冻起来,只为降低甄嬛的体温。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舍身忘死地付出,这份真挚的感情深深触动了甄嬛。她也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意,但当皇帝派人探望允礼病情时,甄嬛又迅速清醒,她知道自己不过是费妃,身体残破,根本配不上允礼这样的男子。
尽管如此,允礼没有放弃,他默默守护着甄嬛,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准确地出现身边。这种无言的陪伴,是爱情中最温暖动人的模样。甄嬛被感动,最终决定与允礼共度人生。
二人一起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琴瑟和鸣,岁月静好。这段时光甄嬛远离宫廷的纷争,是她一生中最为宁静幸福的日子。没有温泉的沐浴,没有皇室的宠爱,也没有宴席上的繁华,只有两颗心零距离的靠近,共同经历患难与生死相依。
他们隐居于红尘之外,过着最平凡的生活,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权谋算计,这让甄嬛心生眷恋。她甚至托温实初帮她准备了假死药——她想摆脱费妃的身份,和允礼厮守终身。然而,命运并未给她平静的未来,允礼被调派到准格尔,音讯全无,音容杳然。
为了改变眼前困境,甄嬛开始筹划回宫。她既想为允礼的死因查明真相,也要为腹中的孩子争取一个合法的身份。甄嬛不再是无宠的费妃,她成了熹妃,是允礼的皇嫂!
允礼不过是亲王,无法抗旨,只能奉命亲自接甄嬛回宫,从此心有所属,却难以谋面。
在深宫中,他们无法公开情感,他们的爱情只能存在于普通人家,但甄嬛已无退路,她肩负重任,要守护重要的人和家族,她必须位高权重。于是,她和允礼只能是平行的两条线,渐行渐远,再无交集的可能。
允礼出生于帝王之家,性格淡泊,不善争斗,却深受父皇康熙帝的宠爱。从剧中可见,当年康熙亲自教允礼骑射,体现了对他的偏爱。坊间甚至传闻康熙有意传位于允礼,但被雍正暗中篡夺,自己即位。允礼对此似乎毫不在意,依旧随心所欲,仿佛不知世事纷争。
皇帝开始怀疑甄嬛与允礼关系暧昧,尤其是甄嬛与允礼在宫外联手救下准格尔人摩格入宫后。摩格提出要娶甄嬛,但皇帝绝不会答应,考虑到甄嬛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及大清的颜面。然而,允礼并未预见这些政治算计。
得知此事,允礼情绪失控,急切地从甄嬛的立场出发,极力夸大不利局面,让皇帝更加猜忌。皇帝阅历丰富,自然看透了其中端倪。
随后皇帝软禁甄嬛,假称她将嫁给摩格。允礼却未曾深入调查,误以为皇帝陷害甄嬛,率兵出宫,意图解救甄嬛,却落入皇帝的圈套。追至宫门前,他发现皇帝仅留下一张治疗瘟疫的方子,顿觉自己中计。
皇帝明白允礼觊觎自己的皇嫂,于是将他派往边疆,驻守三年。但令皇帝更震怒的是,允礼在每封家书末尾都写上“熹贵妃安”,令皇帝心头火起。
许多人都说,愚钝的允礼根本配不上聪明机敏的甄嬛。他导致甄嬛被逼上演滴血认亲的戏码,虽非针对允礼,却让甄嬛惊恐万分。甄嬛为了保护两个孩子,最终不得不狠下心来害死皇帝。
允礼这一生如闲云野鹤,心无城府。童年时受康熙帝和太后的宠爱,未曾真正了解宫廷权谋。他对皇帝缺乏防备意识,虽关心甄嬛,却远不及她的机警和智慧。允礼只适合恋爱,而不适合深宫的尔虞我诈,因此最终被亲兄弟取代了王位。
世人常说“伴君如伴虎”,这话一点也不假。皇帝多疑,甄嬛和允礼的关系牵涉皇家颜面,连皇帝对额娘与隆科多的亲昵都容忍不了,更何况妃子与亲弟弟之间的私情。允礼仿佛无脑的勇士,盲目冲动,不顾后果,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综上,允礼并非甄嬛的良人,而只是恋爱的伴侣。甄嬛的情感路充满波折,她需要靠权势保护家族、保住两个非皇子嗣的孩子,并对抗曾经的敌人。允礼无法为她提供这些,反而若他们在一起,只会连累彼此及身边人遭祸。
因此甄嬛选择了回宫,命运却未曾放过他们——皇帝逼迫甄嬛用毒害死了允礼。
书写最美爱情的人早已远去,留下甄嬛孤身奋战深宫,千古遗憾,悲伤长存。
---
需要我帮你调整语气或者加点情感色彩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