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善事」?如何「做善事」?(一)

何謂「善事」?如何「做善事」?(一)

本來無一物 Sense All is Akasha

推廣正法、辯證佛學、研究佛法、以經解經、廣宣佛理

Toggle navigation

本來無一物

免費結緣

咒卷佛珠手串免費結緣辦法

梁皇寶懺活動免費報名辦法

佛學指南知識

佛學與生活

何謂「善事」?如何「做善事」?(一)

何謂「善事」?如何「做善事」?(二)

學佛拜佛,如何供養佛?

重要!不要再燒經文咒文了!

一生只念阿彌陀佛就能成佛?

佛像、法器要開光?怎麼開光?

念佛?怎麼念佛?就是念佛號?

佛前供養點燈,能不能用LED燈?

哪個法門最好?初學佛要學哪個法門?

繞佛三匝或繞塔三匝,為何要繞佛或繞塔?

「齋食」不等於「素食」,「八關齋戒」的意思為何?

該如何修行?

(一):佛在哪?為什麼?

(二):常行十善,遠離非十善

(三):保持生活環境整潔

佛學人物介紹

觀世音菩薩。完全詳解(一)

觀世音菩薩。完全詳解(二)

觀世音菩薩。完全詳解(三)

大自在天(濕婆神)。完全詳解(一)

大自在天(濕婆神)。完全詳解(二)

阿羅漢:須菩提

阿羅漢:舍利弗

佛學知識與指南

佛經有偽經?

淺釋何謂「法」?

如何安全學佛?

人非人到底是何意思?

法界?法界藏?如來藏?

南無的意思與三皈依的真諦

密宗的佛法要有傳承才能學?

為何佛經都要用「如是我聞」開頭?

何謂佛?為何稱為佛?佛意思為何?

三世諸佛?三世因果?三世到底為何?

迴向的重要性,念經、做功德要如何迴向?

超渡真正意義為何?誰需要超渡?要如何超渡?

常見經咒校對

心經

以經解經:心經詳解(一)

以經解經:心經詳解(二)

以經解經:心經詳解(三)

以經解經:心經詳解(四)

以經解經:心經詳解(五)

以經解經:心經詳解(六)

以經解經:心經詳解(七)

心經各版本結集

心經書寫、抄經、練字字帖

準提咒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准提咒結構解析與全文字各咒語對照

大悲咒

漢傳大悲咒-結構解析

漢傳大悲咒-仿貝葉經書(有注音)

漢傳大悲咒-雙面列印仿貝葉經書

漢傳大悲咒-全文字各版本咒語對照

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

金剛頂瑜伽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節錄)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悲咒書寫、抄經、練字字帖

從漢傳大悲咒揭開青頸觀音的真面目

地藏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序品第一

十輪品第二

無依行品第三之一

無依行品第三之二

無依行品第三之二

有依行品第四之一

有依行品第四之二

有依行品第四之三

懺悔品第五

善業道品第六之一

善業道品第六之二

福田相品第七之一

福田相品第七之二

獲益囑累品第八

後序

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版)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玄奘版)

「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智慧在哪?

首楞嚴咒

首楞嚴咒導引與介紹

首楞嚴咒功德利益整理

首楞嚴經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楞嚴咒"還是"首楞嚴咒"?傻傻分不清楚?

首楞嚴咒-結構解析

首楞嚴咒-注音經書漢字仿貝葉經書

首楞嚴咒-PDF梵音翻譯注音仿貝葉經書

首楞嚴咒-梵音雙面列印仿貝葉經書

首楞嚴咒-全文字各版本咒語對照

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經(加註解)

2018.03修正內容詳解

2018.02修正內容詳解

2018.01修正內容詳解

2017.09超級更新(一):感慨與省思

2017.09超級更新(二):修正內容詳解

2017.07修正內容詳解

施食佛法

施食名詞解說導引與釋疑

如何施食?怎麼施食最簡單如法?

七如來到底為何?有甘露王如來?

佛說妙色陀羅尼經

佛說救拔熖口餓鬼陀羅尼經

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的真實義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卷一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卷二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卷三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卷四

藏傳大悲咒

十一面觀音神咒-結構解析

十一面觀音神咒-仿貝葉經書(有注音)

十一面觀音神咒-雙面列印仿貝葉經書

十一面觀音神咒-全文字各版本咒語對照

十一面神咒心經-利益功德出處

藥師佛經咒

藥師咒-結構解析與全文字各版咒語對照

藥師咒-徹底解析釋疑與利益功德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加註解)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藥師咒出處)

佛頂尊勝咒

佛頂尊勝咒導引與介紹

尊勝咒與文殊師利菩薩

佛頂尊勝咒-結構解析

佛頂尊勝咒-仿貝葉經書(有注音)

佛頂尊勝咒-雙面列印仿貝葉經書

佛頂尊勝咒-全文字各版本咒語對照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呪經

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仿貝葉經書

阿彌陀佛根本咒(往生咒)

阿彌陀佛根本咒-勘誤與功德介紹

阿彌陀佛根本咒-結構解析

阿彌陀佛根本咒-仿貝葉經書(有注音)

阿彌陀佛根本咒-雙面列印仿貝葉經書

阿彌陀佛根本咒-全文字各版本咒語對照

佛說阿彌陀經

無量壽經(大阿彌陀經)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僧伽吒經)

利益功德與導引介紹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僧伽吒經):卷一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僧伽吒經):卷二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僧伽吒經):卷三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僧伽吒經):卷四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僧伽吒經):卷五

其他經咒校對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問題重重的印刷流通版

不要再拿"五輪塔"當作舍利塔供養!

寶篋印陀羅尼-結構解析

寶篋印陀羅尼-仿貝葉經書(有注音)

寶篋印陀羅尼-雙面印刷仿貝葉經書

寶篋印陀羅尼-全文字各版本咒語對照

一切如來正法祕密篋印心陀羅尼經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佛說海龍王經-十德六度(十善業道經)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功德利益整理

秘密陀羅尼-結構解析

秘密陀羅尼-仿貝葉經書(有注音)

秘密陀羅尼-雙面列印仿貝葉經書

秘密陀羅尼-全文字各版本咒語對照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初分

初分序

緣起品第一

之一

之二

學觀品第二

之一

之二

相應品第三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轉生品第四

之一

之二

之三

讚勝德品第五

現舌相品第六

教誡教授品第七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之十一

之十二

之十三

之十四

之十五

之十六

之十七

之十八

之十九

之二十

之二十一

之二十二

之二十三

之二十四

之二十五

之二十六

勸學品第八

無住品第九

之一

之二

般若行相品第十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譬喻品第十一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菩薩品第十二

之一

之二

摩訶薩品第十三

之一

之二

之三

大乘鎧品第十四

之一

之二

之三

辯大乘品第十五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讚大乘品第十六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隨順品第十七

無所得品第十八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觀行品第十九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無生品第二十

之一

之二

淨道品第二十一

之一

之二

天帝品第二十二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諸天子品第二十三

之一

之二

受教品第二十四

之一

之二

之三

散花品第二十五

學般若品第二十六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求般若品第二十七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歎眾德品第二十八

之一

之二

攝受品第二十九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校量功德品第三十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之十一

之十二

之十三

之十四

之十五

之十六

之十七

之十八

之十九

之二十

之二十一

之二十二

之二十三

之二十四

之二十五

之二十六

之二十七

之二十八

之二十九

之三十

之三十一

之三十二

之三十三

之三十四

之三十五

之三十六

之三十七

之三十八

之三十九

之四十

之四十一

之四十二

之四十三

之四十四

之四十五

之四十六

之四十七

之四十八

之四十九

之五十

之五十一

之五十二

之五十三

之五十四

之五十五

之五十六

之五十七

之五十八

之五十九

之六十

之六十一

之六十二

之六十三

之六十四

之六十五

之六十六

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一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讚般若品第三十二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謗般若品第三十三

難信解品第三十四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之十一

之十二

之十三

之十四

之十五

之十六

之十七

之十八

之十九

之二十

之二十一

之二十二

之二十三

之二十四

之二十五

之二十六

之二十七

之二十八

之二十九

之三十

之三十一

之三十二

之三十三

之三十四

之三十五

之三十六

之三十七

之三十八

之三十九

之四十

之四十一

之四十二

之四十三

之四十四

之四十五

之四十六

之四十七

之四十八

之四十九

之五十

之五十一

之五十二

之五十三

之五十四

之五十五

之五十六

之五十七

之五十八

之五十九

之六十

之六十一

之六十二

之六十三

之六十四

之六十五

之六十六

之六十七

之六十八

之六十九

之七十

之七十一

之七十二

之七十三

之七十四

之七十五

之七十六

之七十七

之七十八

之七十九

之八十

之八十一

之八十二

之八十三

之八十四

之八十五

之八十六

之八十七

之八十八

之八十九

之九十

之九十一

之九十二

之九十三

之九十四

之九十五

之九十六

之九十七

之九十八

之九十九

之一百

之一百一

之一百二

之一百三

讚清淨品第三十五

之一

之二

之三

著不著相品第三十六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說般若相品第三十七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波羅蜜多品第三十八

之一

之二

難聞功德品第三十九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魔事品第四十

之一

之二

佛母品第四十一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不思議等品第四十二

之一

之二

之三

辦事品第四十三

之一

之二

眾喻品第四十四

之一

之二

之三

真善友品第四十五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趣智品第四十六

之一

之二

之三

真如品第四十七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菩薩住品第四十八

之一

之二

不退轉品第四十九

之一

之二

之二

巧方便品第五十

之一

之二

之二

願行品第五十一

之一

之二

殑伽天品第五十二

善學品第五十三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斷分別品第五十四

之一

之二

巧便學品第五十五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願喻品第五十六

之一

之二

堅等讚品第五十七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囑累品第五十八

之一

之二

無盡品第五十九

之一

之二

相引攝品第六十

之一

之二

多問不二品第六十一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之十一

之十二

之十三

實說品第六十二

之一

之二

之三

巧便行品第六十三

之一

之二

遍學道品第六十四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三漸次品第六十五

之一

之二

無相無得品第六十六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無雜法義品第六十七

之一

之二

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諸法平等品第六十九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不可動品第七十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成熟有情品第七十一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嚴淨佛土品第七十二

之一

之二

淨土方便品第七十三

之一

之二

無性自性品第七十四

之一

之二

勝義瑜伽品第七十五

之一

之二

無動法性品第七十六

常啼菩薩品第七十七

之一

之二

法涌菩薩品第七十八

之一

之二

結勸品第七十九

第二分

第二分序

緣起品第一

歡喜品第二

觀照品第三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無等等品第四

舌根相品第五

善現品第六

之一

之二

之三

入離生品第七

勝軍品第八

之一

之二

行相品第九

之一

之二

幻喻品第十

譬喻品第十一

斷諸見品第十二

六到彼岸品第十三

之一

之二

乘大乘品第十四

無縛解品第十五

三摩地品第十六

之一

之二

念住等品第十七

之一

之二

修治地品第十八

之一

之二

出住品第十九

之一

之二

超勝品第二十

之一

之二

無所有品第二十一

之一

之二

之三

隨順品第二十二

無邊際品第二十三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遠離品第二十四

之一

之二

帝釋品第二十五

之一

之二

信受品第二十六

散花品第二十七

之一

之二

授記品第二十八

攝受品第二十九

之一

之二

窣堵波品第三十

福生品第三十一

功德品第三十二

外道品第三十三

天來品第三十四

之一

之二

設利羅品第三十五

經文品第三十六

之一

之二

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七

之一

之二

大師品第三十八

地獄品第三十九

之一

之二

清淨品第四十

無摽幟品第四十一

之一

之二

不可得品第四十二

東北方品第四十三

之一

之二

之三

魔事品第四十四

不和合品第四十五

之一

之二

佛母品第四十六

之一

之二

示相品第四十七

之一

之二

成辦品第四十八

船等喻品第四十九

之一

之二

初業品第五十

之一

之二

調伏貪等品第五十一

真如品第五十二

之一

之二

之三

不退轉品第五十三

轉不轉品第五十四

甚深義品第五十五

之一

之二

夢行品第五十六

願行品第五十七

殑伽天品第五十八

習近品第五十九

增上慢品第六十

之一

之二

之三

同學品第六十一

之一

之二

同性品第六十二

之一

之二

無分別品第六十三

堅非堅品第六十四

之一

之二

實語品第六十五

之一

之二

無盡品第六十六

相攝品第六十七

巧便品第六十八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樹喻品第六十九

菩薩行品第七十

親近品第七十一

遍學品第七十二

之一

之二

漸次品第七十三

之一

之二

無相品第七十四

之一

之二

無雜品第七十五

之一

之二

眾德相品第七十六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善達品第七十七

之一

之二

之三

實際品第七十八

之一

之二

無闕品第七十九

之一

之二

道土品第八十

正定品第八十一

佛法品第八十二

無事品第八十三

實說品第八十四

空性品第八十五

第三分

第三分序

緣起品第一

舍利子品第二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善現品第三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之十一

之十二

之十三

之十四

之十五

之十六

之十七

天帝品第四

之一

之二

之三

現窣堵波品第五

之一

之二

之三

稱揚功德品第六

之一

之二

佛設利羅品第七

福聚品第八

之一

之二

隨喜迴向品第九

之一

之二

地獄品第十

之一

之二

歎淨品第十一

之一

之二

讚德品第十二

陀羅尼品第十三

之一

之二

魔事品第十四

現世間品第十五

不思議等品第十六

譬喻品第十七

善友品第十八

真如品第十九

之一

之二

不退相品第二十

之一

之二

空相品第二十一

之一

之二

之三

殑伽天品第二十二

巧便品第二十三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學時品第二十四

見不動品第二十五

之一

之二

方便善巧品第二十六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慧到彼岸品第二十七

妙相品第二十八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施等品第二十九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佛國品第三十

之一

之二

宣化品第三十一

之一

之二

第四分

第四分序

妙行品第一

之一

之二

帝釋品第二

供養窣堵波品第三

之一

之二

之二

稱揚功德品第四

福門品第五

之一

之二

隨喜迴向品第六

之一

之二

地獄品第七

清淨品第八

讚歎品第九

總持品第十

之一

之二

魔事品第十一

之一

之二

現世間品第十二

不思議等品第十三

譬喻品第十四

天讚品第十五

真如品第十六

之一

之二

不退相品第十七

空相品第十八

之一

之二

深功德品第十九

殑伽天品第二十

覺魔事品第二十一

之一

之二

善友品第二十二

之一

之二

天主品第二十三

無雜無異品第二十四

迅速品第二十五

之一

之二

幻喻品第二十六

堅固品第二十七

之一

之二

散花品第二十八

隨順品第二十九

第五分

第五分序

善現品第一

天帝品第二

窣堵波品第三

神呪品第四

設利羅品第五

經典品第六

迴向品第七

地獄品第八

清淨品第九

不思議品第十

之一

之二

魔事品第十一

真如品第十二

甚深相品第十三

船等喻品第十四

如來品第十五

之一

之二

不退品第十六

貪行品第十七

之一

之二

姊妹品第十八

夢行品第十九

勝意樂品第二十

修學品第二十一

根栽品第二十二

之一

之二

付囑品第二十三

見不動佛品第二十四

第六分

第六分序

緣起品第一

通達品第二

顯相品第三

法界品第四

之一

之二

念住品第五

法性品第六

平等品第七

現相品第八

無所得品第九

證勸品第十

顯德品第十一

現化品第十二

陀羅尼品第十三

勸誡品第十四

之一

之二

二行品第十五

讚歎品第十六

付囑品第十七

第七分

第七分序

曼殊室利分之一

曼殊室利分之二

第八分

第八分序

第八分那伽室利分

第九分

第九分序

能斷金剛分(金剛經)

第十分

第十分序

般若理趣分

第十一分

第十一分序

布施波羅蜜多分之一

布施波羅蜜多分之二

布施波羅蜜多分之三

布施波羅蜜多分之四

布施波羅蜜多分之五

第十二分

第十二分序

淨戒波羅蜜多分之一

淨戒波羅蜜多分之二

淨戒波羅蜜多分之三

淨戒波羅蜜多分之四

淨戒波羅蜜多分之五

第十三分

第十三分序

安忍波羅蜜多分

第十四分

第十四分序

精進波羅蜜多分

第十五分

第十五分序

靜慮波羅蜜多分之一

靜慮波羅蜜多分之二

第十六分

第十六分序

般若波羅蜜多分之一

般若波羅蜜多分之二

般若波羅蜜多分之三

般若波羅蜜多分之四

般若波羅蜜多分之五

般若波羅蜜多分之六

般若波羅蜜多分之七

般若波羅蜜多分之八

大方廣佛華嚴經

世主妙嚴品第一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如來現相品第二

普賢三昧品第三

世界成就品第四

華藏世界品第五

之一

之二

之三

毘盧遮那品第六

如來名號品第七

四聖諦品第八

光明覺品第九

菩薩問明品第十

淨行品第十一

賢首品第十二

之一

之二

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十住品第十五

梵行品第十六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明法品第十八

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

之一

之二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

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之十一

十地品第二十六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十定品第二十七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十通品第二十八

十忍品第二十九

阿僧祇品第三十

壽量品第三十一

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

之一

之二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

之一

之二

之三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之十一

之十二

之十三

之十四

之十五

之十六

之十七

之十八

之十九

之二十

之二十一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右繞佛塔功德經

大方廣如來藏經

維摩詰所說經

佛國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薩品第四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不思議品第六

觀眾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香積佛品第十

菩薩行品第十一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法供養品第十三

囑累品第十四

妙法蓮華經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藥草喻品第五

授記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法師品第十

見寶塔品第十一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勸持品第十三

安樂行品第十四

從地踊出品第十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囑累品第二十二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正確版本到底是哪一本?

佛般泥洹經(大般涅槃經正確本)

大般涅槃經後分

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百字明咒

百字明咒介紹、功德與釋疑

百字明咒-結構解析

百字明咒-仿貝葉經書

百字明咒-雙面列印仿貝葉經書

百字明咒-全文字各版本咒語對照

瑜伽唯識

大乘百法明門論

梵文梵音教學

(一):悉曇天城梵文的歷史演變

(二):佛陀使用的文字與梵文訛傳

(三):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四):準提咒發音示範與梵文的「止韻」「v變音」

(五):使用梵文的好處與相較印地語的發音差別

(六):十一面觀音神咒(藏傳大悲咒)發音示範與「南無」的變音

(七):阿彌陀佛根本咒(往生咒)發音示範與「sambuddha」修正

(八):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發音示範與「彈舌音」教學

(九):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發音示範

(十):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發音示範

(十一):佛頂尊勝咒發音示範

(十二):青頸觀音陀羅尼(漢傳大悲咒)發音示範

(十三):梵文前後字字母縮寫問題

(十四):白傘蓋陀羅尼(首楞嚴咒)發音示範

暗度陳倉錯千百年的悉曇梵字

瑜伽與佛法

(一):認識瑜伽與禪定

(二):瑜伽與佛法相依相輔

(三):利用免費App來學習瑜伽運動

佛剎寶地

噶居寺(藏傳佛教風格佛寺)

靈嚴禪寺(嘉義最大佛寺)

妙崇寺(文殊師利菩薩道場)

龍王金殿(罕見阿育王佛塔)

佛法清涼劑

放鬆音樂

純粹自然天籟。大雷雨聲

純粹自然天籟。下雨天鳥叫聲

純粹自然天籟。高山清涼溪水

三皈依

十善與六度

2017年6月26日

何謂「善事」?如何「做善事」?(一)

做善事,做善事,時常聽人家說「多做善事」,到底何謂善事? 又何謂不善事?從這篇可以來理解做善事是要去做那些事?

大家都以為做善事就一定是要付出多少心力或金錢,或以為吃素就是做善事,其實認知真的誤差很大!做善事,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程度,一個叫做「十善」,另一個叫做「六度」,其實大多數都是為了我們自己好,也為他人好的事,並不是純粹都是付出心力的事。

十善

所謂的「十善」,又稱為「十善業道」,分為「身業」、「語業」、「意業」三類別,總共十善事:

身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

語業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罵、不綺語。

意業的不貪心、不瞋恚、不邪見。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

『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十善業道經-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謂十善行:身不殺、盜、婬,口不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不貪取、嫉妬、邪見。』(佛說長阿含經-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 譯)

『所謂十善。何等為十?

一者、不殺,

二者、於自富樂而生喜足無其分量,

三者、於他妻室不起染污,

四者、不破他眾,

五者、不出惡言,

六者、所言如實,

七者、言無綺飾,

八者、於他富樂無所希望,

九者、止息瞋恚,

十者、正見清淨。』(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六度無極

所謂的「六度」,原本叫做「六度無極」、或稱為「菩薩六度」,阿羅漢想要進階成為菩薩就得修這「六度」,一切眾生想要成佛就得先修這「菩薩六度」,有六個: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般若、禪定。

『菩薩六度無極難逮高行,疾得為佛。何謂為六?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進,五曰禪定,六曰明度無極高行。』(六度集經-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善男子!如來本行菩薩道時,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攝是章句,供養恭敬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佛世尊。於諸佛所,或行布施,或修梵行清淨持戒,或勤精進,或修忍辱,或入三昧,或修習慧。種種修集純善淨業,是故我今得無上智。』(悲華經-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菩薩學事略有六種: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慧到彼岸。」』(解深密經-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最原始的經典「六度」原本都是說「六度無極」,末學在猜可能是後人越來越難理解這「無極」是何意思,所以後面的經典都只簡稱為「六度」,直到現在的法師說法,大多也只會說「六度」,很少會解說出全名「六度無極」者。

這「無極」的概念,只能從一個地方來理解!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拿一段「普賢行願品」的內容來舉例: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

這段經文是「普賢十大願王」的第一願,意思是說,「我以普賢行願力,來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及諸佛世尊,直到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或眾生煩惱盡了,我的禮敬才要結束,而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或眾生煩惱不可能有盡的,所以我禮敬十方三世諸佛剎及諸佛世尊的心也無窮無盡,沒有極限。」

說簡單一點,上面這句的意思就是說,「我對三世一切諸佛的禮敬,無有窮盡,沒有極限」。

而六度「無極」,意思就是「不斷地實行這六度,直到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或眾生煩惱盡了,而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或眾生煩惱不可能有盡的,所以這六度也無窮無盡,沒有極限。」

直到成佛,依然繼續著這六度,無有極限,就是「六度無極」。

「無極」者,無窮極也。(妙法蓮華經玄贊-大慈恩寺沙門 基 撰)

不殺生

為了自己的利益、喜好、或方便等,沒有慈愍心隨意斷送其他眾生的生命,若自做,若教他做,見做隨喜者。

例如居家拍死蚊子、蟑螂、蒼蠅、蜘蛛,家裡有蟲代表居家環境髒亂,請以整理環境,驅趕的方式代替拍死或殺蟲劑。

特別注意的是,「吃素」並不代表你沒殺生,也不會更快成佛,不要再特別自以為高人一等,會害慘你自己的!( 詳細請參讀: 念佛、學佛一定要素食? 葷食吃肉就不慈悲?)

一切皆有靈,為了成為我們的食物而犧牲生命,無論是動物或植物,我們都要平等心,抱以非常謙卑的心來感恩,絲毫不能浪費。

云何殺生?謂於有情率先見已,次審其名,決定欲殺,動身施作,斷其命根。(十不善業道經-馬鳴菩薩集)

云何殺生。若人以惡心殺生。無有慈愍專在殺害。是名殺生。(舍利弗阿毘曇論-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云何殺生。謂於他眾生起殺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殺方便。及即於彼殺究竟中所有身業。(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不偷盜

為了自己的利益、喜好、或方便等,偷盜任何不屬於我們的東西,若自做,若教他做,見做隨喜者。

偷盜所指不是只有他人的東西,去到山林野外,那些有經濟價值或觀賞價值的花草樹木都是國家的,都不應該隨意採摘或破壞。

網路上的圖片、音樂、影片等,如果沒經過版權許可,隨意盜取利用,甚至從事於商業行為,也是偷盜的行為。

云何不與取?謂於他物先窺覘已,而起審慮,決定欲取,動身所作,即盜其物。(十不善業道經-馬鳴菩薩集)

云何盜竊。若人於聚落中及山野間。盜他財物。是名盜竊。(舍利弗阿毘曇論-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云何不與取。謂於他攝物。起盜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盜方便。及即於彼盜究竟中所有身業。(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不淫邪

在不應該的處所、不應該的時間、不應該的方法、不應該的對象做男女相處之事,若自做,若教他做,見做隨喜者。

云何欲邪行?於此罪中而有四類,非處、非時、非分、非往。非處者,謂於諸佛菩薩經像、和尚闍梨、父母所止,或相隣近,皆所不應。非時者,謂於晝日,或偶月事,懷妊新產,彼不樂欲,及病惱等,或受淨住八關齋戒,皆非其宜。非分者,謂於面門及以非道,童男處女,自執持等,俱不應作。非往者,謂於他妻,及比丘尼、親族、異趣,及衒賣等,設自境界作非梵行,所不應理。(十不善業道經-馬鳴菩薩集)

云何邪婬。若女人為父母護兄弟姊妹護自護法護姓護。親里及諸知識乃至受花鬘護。若犯此等。是名邪婬。(舍利弗阿毘曇論-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云何欲邪行。謂於所不應行非道非處非時。起習近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欲邪行方便。及於欲邪行究竟中所有身業。(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不妄語

妄語就是為了自己或他人的財物、利益等任何目的而說謊話,不知道說知道,知道說不知道,沒看見說有看見,有看見說沒看見,若自做,若教他做,見做隨喜者。

明明就不知道也不懂某佛經的智慧內容,而增上慢到處炫耀自己很厲害,胡說八道亂說法,就是妄語。

明明就沒有五眼六神通的功德境界,卻到處說自己能通靈,能看見靈界朋友,就是妄語。

云何妄語?謂於見物或他遺墜,審知是已,決定而取,彼若尋求起虛妄說,具是五緣,成妄語罪。(十不善業道經-馬鳴菩薩集)

云何妄語。若人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見言不見。或為己身。或為他人。或為財物故作妄語。是名妄語。(舍利弗阿毘曇論-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云何妄語。謂於他有情起覆想說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偽證方便。及於偽證究竟中所有語業。(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不兩舌

兩舌就是挑撥離間,對原本和好的兩個人或團體,這邊一套說詞,那邊又另一套說詞,人前多麼和氣,人後卻咒罵挑撥陷害,若自做,若教他做,見做隨喜者。

云何兩舌?於他所有隱密等事,以非理言,而作離間。(十不善業道經-馬鳴菩薩集)

云何兩舌。若人在此聞至彼說。欲壞此人故。在彼聞至此說。欲壞彼人故。未破者令破。已破者欲使盡散樂別離他。是名兩舌。(舍利弗阿毘曇論-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云何離間語。謂於他有情起破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破壞方便。及於破壞究竟中所有語業。(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不惡口

惡語就是口出惡言、說粗魯話、罵髒話,或講話用酸的、用取笑的、用逼切的,或對女性言語性騷擾等,凡是令人聽了會反感不舒服、不高興、悲傷等,都是惡語。

云何惡語?謂於貪欲和合事相,以雜染言厲聲而說。(十不善業道經-馬鳴菩薩集)

云何惡口。若人出言麁獷苦切。他人聞已不喜不悅。是名惡口。(舍利弗阿毘曇論-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云何麁惡語。謂於他有情。起麁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麁語方便。及於麁語究竟中所有語業。(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不綺語

綺語有誇大其辭的意思,不該說的時候說導致傷害人,或沒有意義胡謅的話,不符合教法的話,對眾生沒有助益的話,大小聲聽了讓人刺耳無法寧靜的話,都算是綺語。

黃色笑話,或到處宣說「一輩子念阿彌陀佛佛號就能去極樂世界」(佛經裡面從來沒這麼說過!!),害眾生捨棄一輩子可以讀其他佛經長智慧生功德的機會,或到處宣說「吃素就能成佛,就是慈悲」(佛經裡面從來沒這樣的敘述!!),這些都是綺語。

云何綺語?謂於他人以染污心,增飾其非,對彼而說。(十不善業道經-馬鳴菩薩集)

云何綺語。若人出非時言。無義語。非法語。非調伏語。不寂靜語。是名綺語。(舍利弗阿毘曇論-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云何綺語。謂起綺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不相應語方便。及於不相應語究竟中所有語業。(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不貪心

看到他人擁有各種財物、名利、成果、聰明才智、、、等,自己原本沒有這些東西,而希望也能擁有,希望他人擁有的一切全部變成我們自己擁有的,叫做貪心。

云何名貪?於他財富及彼受用,起愛樂心,非理希望。(十不善業道經-馬鳴菩薩集)

云何貪欲。若人於他村邑。他財物。生悕望心。欲令他物作己有。是名貪欲。(舍利弗阿毘曇論-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云何貪欲。謂於他所有。起己有欲樂。起染污心。若於他所有。起己有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業。(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不瞋恚

瞋恚就是惱怒生氣,想令其他眾生有所傷害,或逼迫令其他眾生受苦,自以為傷害了別人後自己就會得到快樂,其實只會更懊惱。

云何名瞋?謂於有情起忿恚心,而作損惱及捶打等。(十不善業道經-馬鳴菩薩集)

云何瞋恚。若人瞋恚。欲令前眾生得繫閉傷害為種種苦加。是名瞋恚。(舍利弗阿毘曇論-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云何瞋恚。謂於他起害欲樂。起染污心。若於他起害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業。(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不邪見

邪見意思就是「邪惡的見解」,佛經裡面的敘述是指說沒有善惡報者、說沒有因果來世者、說沒有佛世尊者、說沒有聲聞或緣覺者、說沒有鬼神而不祭祀祖先者、說做壞事不會有惡報者、、、,若自做,若教他做,見做隨喜。

云何邪見?謂無施等、無彼後世、無供養事、無佛世尊、聲聞、緣覺、無罪、無福、無所作業、無所受報。(十不善業道經-馬鳴菩薩集)

云何邪見。若人邪見言無施、無祠祀、無善惡業報、無此世他世、無父母、無天、無化生眾生、無沙門婆羅門。是名邪見。(舍利弗阿毘曇論-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云何邪見。謂起誹謗欲樂。起染污心。若於起誹謗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業。(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以上十善業道,此世奉為圭臬,日日勤奮告誡自己,死後絕對不墮惡道,來世至少必當繼續為人,或昇為天人。

何謂「善事」?如何「做善事」?系列:

第一集之十善

第二集之六度

6月 26, 2017

標籤:

※佛學入門 Buddhism entry,

※佛學與生活 Buddha & Li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贊助商廣告

熱門文章

[心經] 書寫、抄經、練字字帖、鋼筆字帖(瘦金體、楷書)

書寫、受持、讀誦佛經功德無量 在此我們也要設立善巧方便 讓諸佛子可以在家隨時自行列印並書寫 提供楷書和瘦金體供選擇 書寫佛經在精不在多 靜下心來 一筆一畫慢慢順暢書寫 放空心境不要昏沉或吊舉 放鬆心情專注書寫 可以用任何種類任何顏色筆...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這篇教學翻譯自印度當地梵音教學的資料,列出了梵音的所有母音和子音的字母、發音示範、還有發音方式的簡易說明,這是學習梵音念咒最簡單、最快速、也最正確的開始。

從漢傳大悲咒來揭開青頸觀音的真面目

「漢傳大悲咒」絕大多數人長年持誦著殘破不堪的缺漏版,一輩子不知所云就算了,還更多人誤解誤信著「千手千眼觀音的大悲咒」,一輩子努力於錯誤的佛法,就如同一輩子努力地殺害螞蟻小生命,還自以為功德無量,結果死後才知道得落入惡道... 😑 大多數人所念的大悲咒是怎麼個闕漏法...

佛學人物-護法神-大自在天(濕婆神)。完全詳解(一)

為何我們要深入了解濕婆神?因為濕婆神在佛法內容裡面其實時常出現,只是大多數人學佛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念的說的都跟濕婆神有關... 自古以來每天有多少人來來往往進出佛寺? 又有多少人知道站在佛寺門口的護法韋馱是濕婆神的兒子? 有多少人在持誦漢傳大悲咒? 又有多少人...

重要!不要再燒經文咒文了!

破壞佛經佛咒佛像,是犯了五逆重罪,是得下無間地獄的!!不要再想火化給冤親債主或祖先,收不到的!!只有誠心念經念佛,才能著實幫助祖先眾靈! 每一本與佛法相應的「大乘經典」都是記載「諸佛經過無量劫用佈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六度萬行自利、利他,到達福慧...

大准提陀羅尼(準提咒)-結構解析與全文字各咒語對照2020.03.10更新

經反覆查證後,無論是梵文、巴利語、馬拉地語等古老文字的記載內容,都沒有「 cunde 」這個字音,也沒有「 cundi 」這個字音,而是「 cundī 」…… 有一段詩經內容是說,有一位名叫「 cundī sutta 」的公主,和他的哥哥「 cunda sutta ...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仿貝葉經書(加注音)(可自行列印)

使用方法 0.本頁末有更清晰可列印版下載鏈結 1.用A4紙張 100%不縮放,列印出來 2.從中間裁切一半 3.上下兩半各整齊對折 4.按順序疊放後便完成

如何施食?怎麼施食最簡單如法?

我們從『 施食名詞解說導引與釋疑 』裏面的『施食相關經書』內容得知,其實真正世尊所說的施食方法只有兩個: 一者、《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所說的「變食咒」施食法。對象為餓鬼、婆羅門仙、佛菩薩都可以。 二者、《 佛說妙色陀羅尼經 》所說的...

咒卷佛珠手串免費結緣辦法

目前免費結緣狀態 咒卷已經被結緣登記一空,想結緣咒卷的人請等下次開放時間。😅 預計結緣登記時間:2020年10月01日~30日。咒卷數量登記完會提早結束。

超渡真正意義為何?誰需要超渡?要如何超渡?

「超渡」一詞原本是從佛法經典而來的,說到「超渡」,大家就想到亡魂、孤魂野鬼、普渡,普遍認知就是法師或乩童拿著法器作法一番,然後就能送亡魂去極樂世界或是天堂... 事實上是如何?真的是這樣嗎?還記不記得我們一篇文章在討論佛像需不需要開光 (詳細請參...

訂閱追蹤 Follow us

[貼心提醒]佛經咒內容有修正更新,會直接修改舊文章,如果只追蹤此網站的CSS,您將永遠無法得知我們的舊文章裡面的佛經咒做了修正更新,所以還是建議要追蹤我們的FB,有修正更新一定會在FB貼文公告。

功德迴向 Transfer of Merit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願以此整理、校對、修正、發佈佛學內容的一切功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迴向給一切見聞或聽聞我所做佛學等一字一句資料的一切有情眾生,願諸有情擺脫障難、卸除病痛、遠離厄運、隨順心願、廣結佛緣、速成菩提。

如果您閱讀過本站任何經文內容後,也想功德迴向,可以跟我這樣說:『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或參閱下面這篇文章更深入了解:要如何迴向?

站內搜尋 Search

載入中…

贊助商廣告

關於本來無一物

「本來無一物」的起因,是因為一位癌症離世的友人來夢中跟我們道別,但我們卻將近一年後才知道這位友人已經離世,傷心之餘展開了一連串的探尋友人行動,走遍了全台各大佛寺,抱著微弱的希望跟佛菩薩祈求是否能再見友人一面?

當然見不到面......後來想說,也許深讀佛經能找到友人去了哪?搞不好我們能夠去找友人,於是開始讀遍群經,把所有地藏、死亡、中陰相關的佛經全部都翻出來閱讀,稍微有了答案......。

為了讓友人能免於墮入惡道受苦,決定要找出最厲害的佛法來超度友人,順便超度其他有緣孤魂野鬼亡靈們,於是便把所有的佛咒相關經書全部都翻出來研究閱讀了一番,便開始努力念經持咒,功德迴向,超度友人和其他亡靈......。

後來,發現佛經咒有諸多錯誤,又卯起來校對修正佛經咒文資料,把數個常見咒文,一字一句比對各同本異譯經書內容、梵英字典、梵文文法、悉曇梵文、天城梵文......。

校對修正佛經咒文,原本用意只是要修正出最正確的佛經咒,希望持誦後能給亡靈或孤魂野鬼等最正確最大的幫助,讓祂們得以盡快解脫,沒想到後來好多人隨喜讚嘆,跟著修正持念更正確的佛咒。

Google電子書的佛經,原本用意只是在於校對修正佛經內容,然後方便我們自己出門在外可以研讀佛經,沒想到受到這麼多人愛戴,跟著下載研讀。

咒卷佛珠,原本只是為了幫親友避邪,還有方便度化無形眾生用的,結果卻不斷傳來各種靈異神奇事件,又越來越多人跟我們索取,我們只好花費大量金錢不斷想辦法測試改良材料,才有今天這個樣貌能讓大家免費結緣。

相关推荐

2022年钼金属龙头上市公司有哪些?钼金属上市公司股票一览
继承功能大科普!快速了解不踩坑
365bet线上手机投注

继承功能大科普!快速了解不踩坑

06-29 290
两大直播巨头为世界杯豪掷10亿,元宇宙将颠覆体育产业?